珈七牌三叉公筷 在不实行分餐制前提下的就餐安全
- 2022-05-27 12:28
- 网络
筷子里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人吃饭,必然离不开筷子。
一双小小的筷子浓缩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餐饮文化和传统文明,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以圆头进餐,意味着“民以食为天”;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筷子由两根组成,寓意着天地万物皆由阴阳组成,一上一下,一动一静,阴阳两极相辅相成,相合相生;筷子长七寸六分,象征人的“七情六欲”,食物来之不易,粒粒皆应珍惜;两支为一双,暗合“阴阳两和”、合二为一”,意求圆满的美好祝愿。可以说,筷子承载着中华民族对天地万物的感观,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浓缩着中国人最深邃的情感,夹起的是浓浓的中国味儿,撑起的却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餐饮文明。

公筷的出现,发展的必然
在中国人的餐饮文化中,长期以来都采用合餐制的进食方式,大家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举筷而食,分享美味,其乐融融。然而,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却打破了这种融洽的氛围,引发了人们对日常生活习惯的反思。中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医生说:“不分餐,在疾病面前,就是裸奔”,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疾病会通过口口途径传播,比如: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诺如病毒、伤寒杆菌、手足口病、新冠病毒……都有可能通过口水餐”传播,因此,引导人们使用公筷公勺取餐,摒除“一双筷子吃天下”的旧习,无疑是一个阻断食源性传播风险的有效方法,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中央电视1台也每天在黄金时间做提倡使用公筷的公益广告,但是传统的公筷只是在颜色和材质上进行简单的区别,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依然很容易出现公私筷子混用,造成用餐尴尬,仍然存在病菌交叉感染的风险。

三叉公筷,时代的选择
针对国内市场对公筷的巨大需求和目前公筷在设计上的缺陷和不足,武汉爱珈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艾勇教授发明了一种全新的专利产品-三叉公筷,将中西餐具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有西方的餐叉构造特征,又有中式筷子的优点。由于筷子头有多叉构造,颠覆了中式传统筷子造型,其夹物量比目前传统筷增加了40%以上,大幅提高了用餐效率;其外形与传统筷子完全不同,也不方便往口里送,有效地杜绝了公筷当私筷使用的情况,杜绝了公私筷易混用而可能造成病菌交叉感染的弊端,保障用餐人员的健康,起到了安心用餐的效果。
珈七牌三叉公筷的诞生,是对中国传统筷子的功能和外观的一次重大革新,融合了东西方餐具的优点,在使用过程中,既有筷子的灵活准确,又有点类似西餐叉子结构,使得每次夹物量比传统筷子大40%左右,材质也由传统的竹、木、骨、瓷、塑料、金属等调整为更加坚固、卫生、安全、健康的合金材质。一经问世便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好评,并且很快通过了权威机构检测,拥有国家专利认证。

珈七牌三叉公筷是一种全新类型的筷子,丰富了中华餐具的品类,它对人们用餐时防止病菌的交叉感染风险起到关键作用,为了将三叉公筷推向市场,推进健康用餐理念,艾勇于2021年1月专门成立武汉爱珈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生产上市2款三叉公筷产品。在三叉公筷的基础上,武汉爱珈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加大研发力度,即将推出珈七牌三叉私筷,三叉公筷和三叉私筷将重大影响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并且以独特的产品魅力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本文地址:http://www.cyhy.cn/xinwen/1823.html
这届年轻人吃饭不容易 ,看必品阁如何唤醒年轻人的食欲
最近,一则名为“湖南一女子上门为年轻人代厨,做四道菜收费68元”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烈讨论,不知从何时起,“代厨生意”在各大平台拥有了规模性、高质化的迅速发展。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下,年轻人的闲暇
3天前 19:58
雪天盐业创新破局,开启井矿盐零添加时代
一咸抵三鲜,无盐则无味。盐作为百味之首,不仅在烹饪中占据重要地位,更是维持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物质。 食盐的种类有多种,按照原料来源,食盐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海盐、湖盐、井矿盐。海盐是将海水引入盐田,经过日晒
4天前 19:59
品牌策划
BRAND
11种经科学证明的青苹果对健康的好处
青苹果的健康益处 促进减肥 改善头发质量 振兴肌肤 保护视力 改善消化 青苹果天生就含有各种必需营养素,对健康有极大的帮助。它们的高纤维和抗氧化剂含量不仅有助于消化,排毒肝脏,调节胆固醇水平,还可以使您的免疫系
名豪鱼翅海鲜,姜黄海鲜炖饭
名豪鱼翅海鲜,姜黄海鲜炖饭 【材料】 米1杯 白虾4尾 透抽肉40公克 鱼肉30公克 胡萝卜丁30公克 甜椒丁20公克 青豆仁40公克 蒜末5公克 洋葱丁20公克 水0.9杯 起司丝50公克 【调 味 料】 盐1/4茶匙 姜黄粉1茶匙 无盐奶油2茶匙 鲜奶油30c
以必胜的理念见证双奥传奇
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让北京见证了一场奥林匹克盛会,从2008百年奥林匹克梦圆,到2022与奥林匹克运动再度携手,北京成为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 这场顶流云集的冬奥会上,留下了许多让人记住的名字,他们之中,有的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