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有个小学校 “捐一元”公益片拍摄手记
- 2021-12-09 23:22
- 网络
“将走出大山的向往,根植在孩子心里。”
——云南省宣威市文兴乡庆底完小缪校长
“老师,你从哪里来?”“我们从山外面来的,从北京来。”“我知道北京天安门!”
“你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吗?”“山外面的路,不用刷鞋吧?”
……
云南宣威文兴乡庆底村,一个地处云贵高原的大山深处。
遮天蔽日的大树,遮挡不住孩子们望向天空清澈的眼神,陡峭泥泞的山路,也不曾阻挡他们去往学校的脚步。那些欢快的、纯真的笑脸,那些山路上悠扬回荡的歌声,那些对大山外边世界的好奇和向往……那一切,对于回到城市的我们而言,依旧难以忘记。
2021年8月26日到9月2日,“捐一元”公益项目通过一部公益片的拍摄,记录了云南宣威几个小村庄里孩子的故事。记录了“捐一元”为他们带来的那“一点点改变”。
我们,走近了他们。虽然此前未曾谋面,但“捐一元”公益活动已经将彼此紧紧连在一起。
这项由百胜中国联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的全国募捐活动,在整整14年时间里,已经带动1.3亿人次参与,累计募集善款超过2.3亿元,为乡村学校学生提供营养加餐超过5110万份,为超过1240所学校配备了节能环保的现代化爱心厨房……
他们,早就知道我们。
14年来日复一日的爱心加餐,让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生活有了不同。每一份牛奶鸡蛋背后,都是满满的爱,也是抹不去的温暖回忆。
送“捐一元”的娃去上大学
“把爱带到山里,把希望带出来。”这是“捐一元”的初衷。
探访和拍摄计划因为疫情一再受阻,终于在8月底等来了疫情好转的消息。同时,“捐一元”项目的受惠学子——来自宣威市乐丰乡的17岁少年高旭,今年考上了昆明医科大学,要去学校报到。我们的拍摄就从送他上学开始。
走出大山,小高踌躇满志、充满期待。父亲老高是个话不多的中年人,经年劳作和高原的日光照射,在他脸上留下了岁月痕迹。为了送儿子上大学,老高提前卖掉了家里养了三年的牛。去昆明,去送儿子上大学,老高显得激动又有些紧张。
从大山到城市,从乐丰乡到昆明,400公里的路程,驱车不过是4个小时的事。可对于祖祖辈辈去乡里上学都要翻山越岭的老高来说,上一次去昆明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了。
我们一行跟随“捐一元”项目的送餐大挂车返回乐丰乡。叮嘱儿子在学校照顾好自己后,老高一路上都没怎么说话,凝视着货车上的横幅,突然对我们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喝的牛奶,吃的鸡蛋是怎样运往大山的。
大山里的人家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孩子们往往揣着洋芋翻山上学,一天里的第一餐就是学校课间的“营养加餐”。如果没有眼前的大挂车将“捐一元”公益活动提供的鸡蛋牛奶送给孩子们,上午11点才是他们一天当中的第一个饭点。
乐丰乡,已经是大挂车能够走到的最远的地方。再往山里的小学去,就要用三轮车或面包车将货物分装。等着乡里的老师们爬上三米高的车厢,熟练而麻利地将一箱箱牛奶鸡蛋,转移到各个学校的交通工具上。
老高也搭手帮忙。“回去我要告诉孩子们好好读书,一定不能白吃白喝。”他用方言味很重的普通话说道。
山外面的路,不用刷鞋吧?
满载“爱心加餐”的三轮车在山间小路缓慢前行,我们跟随其中一辆来到菇着民族完小,这里有“捐一元”项目捐助的“爱心厨房”。电气化设备让孩子们告别了背着“柴火筐”上学的日子,给崎岖又漫长的上学山路减轻了不少负担。
从菇着民族完小出发,前往文兴乡庆底村的盘山公路蜿蜒漫长,海拔升高的同时,也提示着我们这里也是大山更深处的地方。
到达庆底完小附近,太阳已经落山,缪祥涛校长早已在村委会等候。他挺直腰杆骑着摩托车,熟练地在丛林小道上带路,这是他每天清晨的日常。“我在这里呆了19年,一开始学校的课桌椅都是学生自己背来的。”校长告诉我们。如今校园的硬件设施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摄制组就驻扎在学校。第二天早上7点不到,就有孩子已经到校。庆底村位于山脚,来上学的孩子多数是爬山走来。最远的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孩子5点就要起床。
日日爬山上学,庆底完小的孩子们到校进教室前,有一个必须的程序,那就是水池边刷鞋。因为当地多雨,走完山路鞋子上总会糊上一层厚厚的泥巴。
“你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吗?”我们问几个正在刷鞋的孩子。
“山外面的路,不用刷鞋吧。”一个孩子想了一下,露出腼腆的笑。在上课铃声的催促下,她加快了刷鞋的速度。
“我们是一所躲在山里,藏在云间的小学。”缪校长更愿意用一种表诗意化的语言来描述庆底完小。
山外面的世界,有很多向日葵吧?
孩子们对于我们的到来有自己的解释。“学校来了一群新老师”这个消息迅速在全校流传,下课铃一响,就有几个胆子大的孩子跑来靠近我们,一声声“老师好”此起彼伏。一个小女孩甚至为我们每个人送上她亲手叠的小星星。
到了课间做操的时候,我们和全校的孩子们都打了个照面,他们小脑袋一直转来转去搜索我们的身影,他们的眼神里有期盼,还有欣喜,但当我们再往前一步想要靠近时,很多孩子还是会害羞着跑远。
我想,他们对大山外的世界就是充满期待又有一点胆怯吧。
午餐开饭,我们端着从食堂打来的洋芋白菜汤和炒肉,也和孩子们一样,坐在台阶上或操场篮球架下吃饭,他们才渐渐主动围拢上来。
“老师,你们要给我们上课吗?”“老师,你多大?”孩子们的问题多到答不过来,我们也试探性地抛出问题——
“你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曲靖。”
“那你觉得山外面的地方怎么样?”
“很美丽。”
“什么东西让你觉得很美丽?”
“有很多人,很多车,还种满了向日葵,很美丽。”
“每天上学要走多久的路?”
“50多分钟。”
“走山路累不累?”
“不累。我习惯了。 ”
……
顺着山路走出去,看看外边的世界吧
因为要跟踪拍摄几名孩子上学的情形,我们在下午放学时开车送他们回家,以便确定第二天的集合地点。路上,小男孩应玺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他大声地对着电话说:“今天《航拍中国》的人开车送我们回去。”我们吓得一惊,赶紧给他解释,但是在应玺的心里,他已经认定端相机的人都是《航拍中国》。
第二天天还没亮,我们来到和孩子们约定的地点。夜里刚下过雨的山路非常湿滑,但常在山间往返的孩子们却如履平地。爬山队伍里最小的孩子只有6岁,背着大大的书包,在坡度陡峭如直角的针叶林里往上攀。反而是我们,落后他们很多,不断喊孩子们等一等。
天光渐亮,在抬头不见终点的密林里,前方突然传来了广播声,那是即将准备上课的信号。孩子们开始着急起来,在针叶林里穿梭,见到校门,更是一个个往前冲刺跑,我们也没有再喊等一等。
几天拍摄下来,孩子们显然跟我们更熟悉了。一到下课铃响,他们就朝我们跑来,邀请我们一起玩游戏,还送来各种各样的小礼物。
不知道他们在哪里搜集来了小贝壳、小海螺,拿来送给我们。他们说,最想看到的是大海。这些孩子里没有一个人见过海,却把这些最珍贵的东西,毫不吝啬地送给看过大海的我们。
“老师,明天你们可不可以不要走?”孩子会一遍一遍问这个问题。而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一遍遍地叮嘱他们,要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其实我们想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不仅有不需要爬山就能到的学校,不仅有大海和车水马龙,还有梦想中不止有种满向日葵的公园……顺着这山路,就能到达那里。
后记:有爱的孩子不会变坏
“捐一元”走过14年,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吃得更营养已经实现,一杯奶,一个鸡蛋,一个爱心厨房,一顿营养午餐,或许不能完全改变他们的生活,但是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大山的另一边的真诚和爱,让他们有机会与山外的世界产生联结。
有爱的孩子就能向阳而生。如今,我们更希望这无数人的爱心,能够在时光的魔法里,酝酿成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指引孩子们走出大山看世界,去成为更好的人。
“老师说,山外面有很多关心我们的人,我想,说声谢谢你。”当孩子用自己的口音说出这句话时。我们也想对孩子说,谢谢你的善良和微笑,外面的世界很大,请你不要停止探索远方,你说要走出大山去看看,那我们就在大山的另一边等你。
谨以此片,献给山外面的人,感谢你们持之以恒的善举
感谢百胜中国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捐一元”项目中的坚守
感谢菇着民族完小,米科完小,庆底完小全体师生
感谢庆底完小缪应玺小朋友的配音
感谢一路上支持我们拍摄的人们
感谢我们相遇,点亮彼此
公益片摄制:李昭庆导演团队 供稿:江宜
本文地址:http://www.cyhy.cn/xinwen/1664.html